網頁

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沒有為港珠澳大橋發展大嶼山配套

香港可發展的土地奇缺,市民居住和工、商業用的土地都嚴重不足。大嶼山本來有大量的未開發土地,只是環保份子甚麼都要保育,任何未開發的土地和水域總有一些生物要保護而不讓發展,又有很多香港人為了要反政府而支持他們。

月前有政府官員只是在網上隨筆提出是否可以探討一下,便已然被口誅筆伐,四方攻擊,幾乎要請辭謝罪,毫無商量餘地。

香港在沒有可用土地的環境下,又可以如何發展?

很多香港人一方面說地產霸權,批評地產商和業主推高物業價格和租金,生活質素難以改善,另一方面又在製造重重阻力,阻止政府開發土地,增加供應以作平衡,自困苦局。


***************************************************
學者指將流失二千億大嶼山缺配套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港珠澳大橋二○一六年落成通車,周邊珠海橫琴和澳門都迅速發展,本港大橋落腳點大嶼山現時仍未有具體規劃。有學者認為,政府若不急起直追,在大嶼山增加商業和酒店配套,推算本港未來十年,可能流失二千億元經濟效益。

......

大嶼山發展聯盟主席哈永安表示,大橋本港落腳點大嶼山現時只有三千間酒店房間,一個大型商場和少量辦公室面積等,總建築面積約十二萬平方米。若以銅鑼灣時代廣場十八萬六千平方米總建築面積計算,大嶼山的商業用地相當於零點七個時代廣場,而橫琴規模是超過一百個時代廣場,「是大象和蚊之比,兩者相當懸殊」。

......


**************************************************

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

恒指 股息 VS 未來升跌幅

關於恒生指數股息率和隨後的指數升跌關係,用恒生指數198612月到20139月的數據,造了下列圖表,相信各位對股市投資有興趣的網友看到便會明白,無需多作解釋了。
















註:如果用3CAPE代替股息率也會有相似的情況,只是升跌和CAPE是反方向而行,網友可以自己劃圖看看。


***************************************************

2015-03-16
有網友留言表示不明白,在此略作解釋。

上圖的x-axis是股息率,y-axis是在一段時間後的恒指升跌幅。

以文中的第4幅圖(恒指一年後升跌VS股息率)為例,由198612月到20139月大約有300多個月,每個月由一點代表,即圖中大約有300多點,每一點代表當時的股息率和一年之後的升跌幅。從圖中可見,當股息率越大時,一年之後的升幅越大,而當股息率越小時,一年之後由升轉跌,且跌幅越大。


如果看恒指一月後升跌VS股息率,則看到那些點非常分散,顯示一個月後的升跌,和當時的股息率的關係並不明顯。然後看三個月後、六個月後、一年後等等,恒指的升跌和之前的股息率的關係逐漸明顯化。

2013年10月19日星期六

也談今年諾貝爾得獎者-席勒教授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有三人,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一(1014日)宣佈三人得獎時表示:「股票和債券未來幾日至幾星期的價格,是無法預測的,但未來三至五年之類較長時間走勢,則有可能預測」。而席勒教授(Prof. Robert J. Shiller)正是發現和提出股票的短線上落雖然不可預測,長線方向卻是有迹可尋的人。

在大半年前,我想測試股息率投資法是否適用於美股,在網上搜尋美國股市的歷史指數數據時,找到了席勒教授的一個網頁,有S&P500過去百多年的紀錄(http://www.econ.yale.edu/~shiller/data.htm),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他的研究,不過我實在無知,並不識寶,只對他的原始數據有興趣。並用他的原始數據對股息率投資法作過一些測試,發現很難可以在近年(26年)大幅跑贏大市。

從席勒教授的Excel file看到他特別造了一個以十年平均盈利計算的市盈率(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 Earnings Ratio, CAPE),其中使用的市價(Real Price)和盈利(Real Earnings)均是已經過通脹率(Consumer Price Index, CPI)調整了的。雖然看到了他的10 yrs CAPE,但是並沒有對這個CAPE做過買賣測試,只是對CAPE做了一些相關性(correlation)的測試。

CAPE和其後S&P500的升幅的相關性測試結果(1987-2012):
(註:負數代表反方向的相關性,不計正負號,後面的數字越大,相關性越高。)

從上表大約可以看到為何席勒教授會選擇十年的CAPE了。

剛才提及以股息率投資法在S&P500指數作測試,發現很難可以在近年(1987-2012)大幅跑贏大市,但是股息率投資法應用在香港的恒生指數卻很有效,是甚麼原因做成這個現象呢?且看S&P500和恒生指數的相應股息率在過去26年的變化:



從上圖可以看到,恒生指數股息率在過去26年上上落落多次,也造就了股息率投資法可以在高位和低位之間的買賣,賺取可觀的利潤。而S&P500的股息率相對的趨勢延續很長時間,以致用股息率投資法的高賣低買策略,能發揮的效用不大,由於在這種情況下,沽貨後要很長時間才再有機會買回,而且一等十年的滋味並不好受我們可以有多少個十年的投資期?如果在這段時間的指數上升的話,更可能會跑輸大市。以CAPE作買賣指標也有相似的情況(下圖):

(註:恒指的3CAPE並沒有經過通脹調整。)


我在最近年多兩年來的研究結果,正附和著席勒教授提出的股票短線走勢無法預測,但較長時間走勢方向則有可能估計得到,原因可能是由於我最近的研究是從王澤基教授的《反轉腦袋投資學》中的市盈率投資法得到啟發,其中使用的市盈率便是指3CAPE,便有著席勒教授研究的影子,因此我的研究也是間接受到席勒教授的引導而作出的,有相似的結果自然不足為奇了。而我在發現了這套股息率投資法後,也增強了在股市投資賺錢的信心。


市盈率投資法或股息率投資法都是在均值回歸概念下的一個應用,估算真實價值(均值)會在未來反映,不過世事多變,真實價值並不存在,均值是由價格計算出來,而價格只是人心趨向的一個市場反映,用作反映價值的均值也會隨時代變遷而改變。從S&P500的百多年歷史數據,無論以CAPE還是股息率看,都不難看出均值在近三十年整體的移動了(CAPE上升和股息率下降了),未來是持續這個趨勢,還是回復多年前的均值,只有天曉得。




所有投資法都有其弱點,世上沒有必贏的投資法,必贏投資法在邏輯上不能成立。不過我們可以從過去的經驗,估算其中的關聯結構,以增加在未來取勝的機會,在需要時作出應變。人性的貪婪與恐懼,是推動價格偏離均值(理論價值)的一個主要動力,偏離的幅度越大,回歸的力量越大,在這時投資的風險越低(注意投資的方向是回歸均值),回報也越高。



******************************************
2013-10-25

謝謝Allan Lin兄介紹看席勒教授的文章http://www.econ.yale.edu/~shiller/online/jpmalt.pdf),原來席勒教授早就已經有討論股息率和CAPE10 years)對預測股價未來長期走勢的關係,指出股息率(股息/股價)回歸均值是由於未來股價回歸(對股價預示性),並且用了多個國家的股市數據來驗證股息率和四年後的股價關係,雖然不是所有國家的股市都顯示出未來股價和股息率的相關性(correlation),不過在文中的12個國家股市中,有9個股市顯示出相同方向的相關性,另外三個股市顯示相關性微弱,並沒有相反方向的相關性。



2013年9月15日星期日

郊野公園想都不能想?

******************************************
晴報:林超英、石鏡泉 各說各理 郊野公園想都不能想?

林超英:改變用途想法 思想癌細胞
...... 曾經為特首梁振英撰寫環保政綱的林超英,昨在facebook發文慨嘆:「只有錢而沒有生活甚至生命,可憐的人啊!」

公眾產業私有 多數人的損失
......

林當時表示,香港雖然地少人多,卻擁有四成郊野公園,且只要半小時車程便可到郊區親近自然,讓外國人稱羨,及是港人引以為傲的事,香港不應「自毀長城」。

對於陳茂波日前引述他人意見、提出探討發展郊野公園興建房屋,林超英直言想法猶如「思想癌細胞」,不應再想:「如果這裏(郊野公園)讓得一寸,遲些他就要一尺,接着他便要一丈,就變了無得頂的入侵,所以我認為想都不可以想!」

......

石鏡泉:用得其所不准用 恐腦鈣化

前天文台長林超英是我尊敬的學長之一,尊敬,是因為他有原則,他的一句不可打郊野公園主意,想下,都是「思想癌細胞」,警醒到我已身患「思想癌」,因為我不單打了郊野公園的主意,更住在郊野公園內,當然是已有癌。

考慮年輕無殼一族的辛酸

......

...... 以我已住了入郊野公園的人言,我是希望郊野公園內的屋,愈少愈好,物以罕為貴,爛屋都可以當金屋賣,而是我不能不考慮到不少無殼一族,日後居無其屋的苦楚,又或者供貴樓的辛酸,我都是窮人過來,有幸搵到個錢買到樓,但由於以前特區政府的失誤,少建了40多萬間樓,要如今趕急補回,沒有地又怎成?

不少人認為可以收地,建樓重建等等,唉,窮人已餓到要命,你才去開田種禾,到有米時人已餓死。同樣,你要去收地,有哪個地主不是吊高來賣?時日遷延不在講,到收齊「貴地」建樓時,我們的80後、90後,也不是要無端買貴樓?林師兄又於心何忍?

打小量地皮主意 建廉租屋

為求盡快使我們的下一代能盡快有樓,有平樓,請問林師兄可否同意:

  1.只打建40萬間樓的郊野公園地皮主意;

  2.這些樓不是建豪宅/私樓,而是建廉租屋;

  3.無殼一族可平租住這些樓(不賣的),為期五年或十年,請在這五年,十年內努力打拼,儲錢去買私樓;

  4.這些今時供年輕人住的租樓,在十多廿年後,改租與老人家,不少今時五十歲的老人家,其退休儲蓄不多,分分鐘不夠過世,屆時有這些平租樓可過世,亦是政府所必要承擔的福利。

......

正是宇宙皆萬物,萬物皆有其用,只要善用,便是用得其所,如果連用得其所也不准用,怕是「腦鈣化」了。

******************************************

晴報和經濟通亦在912日開始了一個讀者意見投票,直到9158時,投票結果如下:

林超英早已有屋有錢,追求更高尚的人上人生活,認為面子(引以為傲)和享受(要半小時車程便可到郊區親近自然)非常重要,所以一吋都不能讓,那管這是建築在數以十萬計的人的痛苦之上。

石鏡泉雖已上岸,但自小家貧,深明窮人苦況,務實行善,認為『宇宙皆萬物,萬物皆有其用,只要善用,便是用得其所,如果連用得其所也不准用,怕是「腦鈣化」了』,不用郊野公園難以救近火。

香港的郊野土地(包括郊野公園、濕地、海岸公園、林地、水塘區等)共佔全港土地的七成(不是四成),已發展的土地只有24%,住著我們七百多萬人,人均居住面積,不但比其他的先進城市少,而且比落後我們很多的城市都要少。無論樓價或租金都非常昂貴,世界數一數二,令不少人陷於水深火熱,生活艱難之中,劏房、籠屋應運而生。現在特區政府要加快推地和建屋,舒解民困,奈何土地缺乏,各種用地都有爭議,造地需時,難以解決。

我們可以批評各屆政府如何錯誤,造成今天的局面。但是在批評與責罵的同時,只需把鄰近市區的郊野土地減少2-3%,便有足夠土地供數十萬的人居住和配套設施使用,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很多人的困境,亦使市區的擠迫情度不再惡化,同時亦要積極造地,保持土地的供應與需求的平衡。


七成的郊野土地減少了2-3%,仍然接近七成,仍足引以為傲,仍可以半小時內便到郊區親近大自然。如果這小部分的郊野土地也吝嗇不讓,只會造成人民怨氣更深,市區建築更密集,遊樂休憩設施更少,交通更擠迫,屏風和熱島郊應加劇,全港數百萬市民的生活質素都要下降。

2013年9月11日星期三

可否考慮開發部分郊野公園?

香港樓價之高,數一數二;人均居住面積之低,怨聲載道;商鋪租金之貴,世界知名。要求增建房屋之聲不絕,政府亦知道問題所在,奈何土地缺乏,建屋無地。

日前發展局局長在局長隨筆中引述在一個土地講座中,有建議探討開闢佔全港土地面積七成(後來被更正為四成)的郊野公園:「是否全都不能碰、不能發展呢?」(註1)立即引發很多對立的討論,正反兩面各有支持者。

首先我們看看香港的土地用途分佈(註2)

用途
面積
(平方公里)
百分比
已開發土地
265
23.9%
農業
68
6.1%
林地/灌叢/草地/濕地
738
66.6%
水體(如水塘、河流等)
30
2.7%
荒地
7
0.6%
總數:
1108
100%


其中郊野公園有24個,佔地面積434平方公里(39.2%),屬於受保護的土地。受保護的土地除郊野公園外,還包括有海岸公園濕地具特殊科學價值的土地等共705平方公里,即佔全港土地的63.6%(註3)。說香港的郊野公園佔全港土地面積七成雖然不對,不過說香港未開發的大自然土地有七成應該不錯,而且絕大部分是政府土地,沒有收地、官商勾結、拆毀農民家園等問題。

香港已開發的土地只佔約24%,居住了七百多萬人,如果增加10%(即全港土地的2.4%),已經是相當於70萬人使用的土地。我的看法是應該檢討鄰近市區的包括郊野公園在內的所有未開發的大自然土地,遠離市區的大自然土地仍然繼續保留,對全港整體大自然土地減少得不多,影響輕微,但是對香港很多居民的生活質素提升卻不少。

當沒有新土地可以供應開發時,政府便只有向現時市區的人口和建築密度打主意,無論是交通、空氣、境觀、休憩地方、社區設施......等等全受影響,不但令現在的無殼蝸牛持續生活艱難,已經買了樓的業主同樣要面對生活環境變差,經濟發展不前的景況。

難道真是「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

註:
1)資料來源:香港發展局 http://www.devb.gov.hk/tc/home/my_blog/index_id_32.html
3)資料來源: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 http://www.slideshare.net/hklandsupply/pe1-td2-10dec2011land-reserve



2013年8月21日星期三

內地的股息稅

2009年開始中國向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徵收10%股息稅,但是豁免以個人名義登記的香港股東,因此把在銀行的一部分股票提倉轉名,以省回股息稅。

2011年開始又突然不再豁免個人名義登記的股東股息稅,那時還令人面面相覷,很多公司的當事人都不知如何是好,又有預先扣除了20%股息稅後再退回10%,又有公司送紅股後發現被徵收了股息稅,總之混亂得很,一直以來都有弄不懂在那種情況下才會被徵收股息稅的感覺。

雖然混亂,基本上還以為從此以後,如果被徵收股息稅的話,無論是以個人名義登記還是公司名義登記(例如在銀行或證券行)都無可避免。最近卻發現有部分公司向存放在銀行的股票扣除了10%股票稅,可是以個人名義登記的股票卻沒有被扣股息稅,包括902華能國電、2380中國電力和3378廈門港務等,但是同樣是內地發電企業的991大唐發電卻無論是存放在銀行還是以個人名義登記都被徵收了10%股息稅,同樣以內地碼頭為主業的3382天津港發展則放在銀行的股票都沒有收股息稅,令人摸不著頭腦。

不知網友是否有發現其他公司是存放在銀行的股票被扣除了10%股票稅,而以個人名義登記的股票卻沒有被扣股息稅的?

******************************************
2013-08-23
2880大連港的股票在銀行會被收10%股息稅,有沒有網友可以提供轉了名的實股會否被收股息稅?

******************************************
2014-08-26
收到2880大連港今年的股息,證實股票在銀行會被收10%股息稅,提倉轉了自己個人名義持有沒有被徵收股息稅。

2013年8月18日星期日

不要淪為紅衛兵

看到雷鼎鳴教授的«革命無罪,造反有理?»這篇文章,實在有很大感慨!

現在香港有一部分別有用心的傳媒和政客,不以香港整體利益為依歸,不顧傳媒的道德操守和社會責任,透過種種手段,包括選擇性報導、斷章取義、曲解是非、顛倒黑白、抹黑、陰謀論、窮追猛打......等等,不斷誤導市民。令很多入世未深及沒有時間、精神尋根究底的市民,於持續受到片面和偏激的言論影響下,而產生對社會的偏見和對抗,有些更被鼓吹和煽動而成為紅衛兵。

正如雷教授所說,當年大部分紅衛兵都不是壞人,而且認為自己的理想十分祟高偉大,只是他們搞不清目的與手段的關係,以正義目的作為包裝,便在為所欲為,包括一切卑劣的手段,結果......

空有祟高的目的,但不講究手段正義的人士,便等於走向自己理想的反面,自己也與你所反對的人一般無異,歷史上的悲劇,可以為鑑。

過去內地的紅衛兵,造成了十年的浩劫,今天香港式的紅衛兵,又會造成多大的破壞,要留待歷史見證了。

***************************************************
雷鼎鳴: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

文革帶來十年浩劫,這已是歷史的定論。紅衞兵是當年的積極參與者,難以全部推卸責任,但紅衞兵都是壞人或不懂理性分析的蠢蛋嗎?我認識不少曾當過紅衞兵的朋友,他們雖已屆垂暮之年,但看來看去,我也不覺得他們壞到哪裏,反而覺得他們曾是一批信念極強的理想主義者。你說他們大多都不懂分析問題嗎?也不見得!......

  ......傳媒捕風捉影,製作「新聞」,未審先判,甚至有涉嫌妨礙司法公正的事件,繼而聲大夾惡,我們幾乎每天都可看到。更有甚的是事事黨同伐異,立場決定一切,把一些不檢行為也包裝為正義舉措。這些人似乎已接近思想失控,對香港理性傳統的肌理,正起著深遠的破壞。

  但正如紅衞兵一樣,他們絕大部分都不是壞人,而且認為自己的理想十分崇高偉大。

  問題在哪裏?正在於他們搞不清目的與手段的關係,往往以為崇高的目的可凌駕一切,手段就算卑劣,只要用口稱的正義目的作包裝,便可為所欲為!紅衞兵當年也有相同的思路,自以為有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目的後,一些泯滅人性,把父母師長鬥垮鬥臭的手段便得以自圓其說。

......

  空有崇高目的,但不講究手段正義性的人士,是使人感到可惜的。你若這樣做,便等於走向自己理想的反面,自己也與你所反對的人一般無異,歷史上的悲劇,可以為鑑。

**************************************************


2013年8月4日星期日

曾氏通道

曾氏通道是曾淵滄博士所創立,以5條平衡線作參考,分別為極度樂觀線(95%樂觀線),過度樂觀線(75%樂觀線),中線(長期走勢線),過度悲觀線(75%悲觀線)及極度悲觀線(95%悲觀線)。

曾氏通道以95%75%機率定義上下四條樂觀和悲觀線,但是沒有定義(或只是我找不到)製作曾氏通道用的時間,究竟是10年、15年、20年還是越長越好?曾博士在近期的書都是用1992年開始的恒生指數(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則由1985年開始),可能他是經過使用不同的期間測試後,再找出這個間距會最好吧。

曾博士指出一般小投資者的較理想入市時間為指數上升穿越中線時,在指數升越75%樂觀線時,要逐漸退出股市,而升越95%樂觀線時,代表股市進入瘋狂期,應該馬上全身而退。(參閱 http://www.ycchan.net/LRTheory.aspx


曾氏通道圖
以下是我按照網上的資訊所繪畫的由19921月到20137月的曾氏通道圖。



按照上圖的曾氏通道,如果在1992年、1998年、2003年及2008年恒指跌破越95%悲觀線時買入,和在1997年、2000年、2007年恒指升越95%樂觀線時沽出,利潤非常可觀。(註:曾博士在 http://www.ycchan.net/LRTheory.aspx 中提及跌穿95%悲觀線是可遇不可求,建議一般散戶在升穿中線時是最理想的入市時間,那時稱為樂觀期。)


移動的曾氏通道圖
由於曾氏通道以歷史數據劃出,對過去的高低位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因此可以永遠在高位之下劃出95%樂觀線及在低位之上劃出95%悲觀線,但是在當時卻未必有那種看法。(註:在股息率投資法中的二年後理論升幅也有這種自我修正的特性。)

我們投資是希望對未來的變化有一定的預測能力,作出買或沽的決定。要看曾氏通道的預測能力,便需要在任何時間都只能以(當時能取得的)過去的數據去看未來,因此嘗試在不同時間以當時的過去15年數據,計算當時最新的曾氏通道(由於曾氏通道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得出當時最新的5個點位(相當於5條線在當時的位置),後期的新數據不應改變以前的數據所產生的點。把這些點連接起來,便成為了一組移動中的曾氏通道,而過去的點是反映了當時用作做決定的資訊。(即今天看到2009年的線的位置,應該在2009年時便已經可以定出。)

以下為使用這個方法所產生的移動的曾氏通道圖。




雖然沒有第一幅曾氏通道圖那麼理想,但是從移動中的曾氏通道看,曾氏通道也捕捉了2007年的高位和2008年的低位,雖然在2000年前後大市由急速上升期轉變為緩慢上升/橫行期時需要作出適應(又有那種指標可以不用在這種特殊的轉變情況下作出適應調節),整體上看曾氏通道仍然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對大市價格平貴的一個指標,對長線投資有一定作用。

世上並無必贏的投資法(反而必輸的投資法好像有不少),這只是在研究和反映各種投資法和指標在過去的效用,希望能增加在未來投資上的勝算,並減低風險,世事無絕對,遇到非常特殊的情況,仍然只能聽天由命,並無必勝的把握。

******************************************
2013-08-17
收到一些網友的訊息,希望知道如何在Excel劃出曾氏通道。

如果對劃Excel圖表有相當認識,動動腦筋,曾氏通道的中線不難在Excel計算出來,如果沒有能力劃出中線,那麼可能還是要看別人劃的曾氏通道或另想辦法了。
(提示:我用的那條中線是best fit straight line,如果用y=mx+cExcel =slope(Ys,Xs) =intercept(Ys,Xs)兩個functions可用。

曾氏通道的其餘四條樂觀線和悲觀線,可以用統計學的正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得出,以下是我使用的方法。

首先計算恒生指數和中線的差(即把恒生指數和中線的值相減),再計算這組差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然後這四條線便可以用中線和標準差計出。
95%
樂觀線=NORMINV(0.975, 中線, 標準差)
75%
樂觀線=NORMINV(0.875, 中線, 標準差)
75%
悲觀線=NORMINV(0.125, 中線, 標準差)
95%
悲觀線=NORMINV(0.025, 中線, 標準差)
(註:標準差只有一個,而不是一組數字。)

而那個移動的曾氏通道,是在ExcelVBA程式逐點計出來的,不談了。
(註:移動的曾氏通道只是用作檢視曾氏通道在過去的歷史效用,一般情況下應該用正常的曾氏通道。)


2013年7月16日星期二

恒生旅遊保險/昆士蘭保險

到新加坡作了一次短暫旅遊,按照以往習慣在恒生銀行買旅遊保險,現在恒生已經把旅遊保險業務賣了給昆士蘭保險,恒生只是擔當了代理人的角色,因此經恒生e-banking投保後,恒生的回覆只說把申請提交了給昆士蘭保險並加上了保單編號,並沒有說保單已被接受或保單會生效,更沒有保單的條款和細節(以前恒生保險是會說保單已經生效,及把保單的條款和細節以電郵附件給我)。

過了數天仍然沒有消息,於是打電話到昆士蘭保險問保單狀態,回答說保單在恒生給了保單編號被算生效,恒生有電郵通知的。我告知她說恒生的電郵只說把申請提交了給昆士蘭保險,並沒有說保單已被接受或保單生效。她只推說是恒生的問題,並把電話轉了給恒生的職員向我解釋。

我再向恒生的職員訴說了問題所在,她也只是強調保單已經生效,明顯恒生只是一個中間人角色,他在電郵中說把申請提交了給昆士蘭保險便算完成了責任,風險由客戶自理。當問及保單的條款和細節,她竟指示我到投保網頁中看,我向她說網頁不能作準,而且網頁會隨市務部的新策略而改變,她再推說網頁很少改變,並叫我把網頁打印出來參考,便可知購買時的條款。

昆士蘭保險把責任推給恒生,而恒生又不負責任,實在令人失望。


2013年6月29日星期六

2013半年結

2013年上半年(628日)恒指收20803.29,跌8.2%;國指收9311.44,跌18.6%

股票投資組合上半年不計股息跌幅0.8%,算是跑贏大市(恒指)和國指,雖然組合錄得虧損,不過已經很滿意了。輸得少的原因是投資組合內的內地電力(發電)板塊所佔比重不少,這兩年的內地電廠咸魚翻生(否極泰來),其中風力發電的新能源股,在低位回升的力度又甚為可觀,我在相對高位時也減低了部分持股。其實內地電力股在過去數年一度是拖著投資組合回報的,不過是世界輪流轉。

早前說過今年是乾散貨航運業的初步復甦年,明年是增長年,但是今年上半年的各個航運指數仍然在非常低位橫行,各航運公司在第一季的業績均顯示困難重重,整體情況不比去年好,第二季業績雖然未公佈,看情況不會比第一季好,近期乾散貨運指數有少許反彈,但也只是杯水車薪,仍然在虧損的範圍。

不過我對今年是乾散貨航運業的初步復甦年,明年是增長年的看法暫時仍然未有改變,覺得只是時辰未到,如果今年下半年還沒有開始,明年上半年也應該是時候了(好有阿Q精神),不過這個看法只是建基於從供應減少考慮,並沒有從需求方向作預測(也沒有能力作預測),因此錯的機會也會有不少。上半年的航運股跌幅不少,我也逐漸增持了小量內地航運及碼頭股(但是對於那隻過去兩年每年虧損近四分一股東資金的所謂龍頭航運股,如果它不是央企,恐怕早已經不能維持,我也不敢有太大信心,寧願賺少些,不想冒太大風險,市場還有很多選擇),並同時減持了部分升幅較高的股份。正如年前的內地電力股一樣,現在的內地航運碼頭股是拖著整體投資回報的。

另外在6月的跌市又對部分股票作了一些增持,在跌市中增持,升市中減持,已經是近年來的指定動作,基本上都是和大部分市場中人對著幹,前提是對公司的穩健性和前景有信心。通常在増持/減持後短期內大市會再跌/再升的機會不少,以前也會在這種情況下感受到一些壓力,不過現在市盈率和股息率指標都顯示大市偏低,暫時還沒有感受到甚麼壓力。總的來說,半年來組合中現金比重減低了少許。



祝各位網友投資順利,開開心心。




******************************************
2013-07-31

今天突然想起了「止血」這個詞,覺得用來形容今年的乾散貨航運業前景更適合,因此更改對乾散貨航運業的預期,今年為止血年(不過現在還未看到能夠止血的跡象),2014年為復甦年,2015年為增長年。


我當然並不知道這兩年是否真的能夠復甦,只是對我投資內地的航運碼頭業並無大的影響,我看到的是現價仍然在一個相對的非常低位,應該是一個反映了航運業未能復甦的價位。假如我看錯的話,我仍會耐心等候,除非出現了令我對公司的生存能力有懷疑的情況。

2013年6月5日星期三

高風險、高回報?

經常在電視、電台聽到「高風險、高回報」的說法,很多財經專家、市場中人、甚至經濟學者都會不經不覺的把「高風險、高回報」掛在口邊。但是高風險真的和高回報掛鉤嗎?


甚麼是風險?
從投資上看,一般的看法包括價格的波幅大代表高風險(也代表可能虧損的幅度大);也有以價格下跌的機會率大代表高風險;也有以虧損時對生活的影響大代表高風險,不一而足,並無一個固定的定義。很多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場合也會有不同的定義。我和一般人的看法沒有多大分別,不過認為最大的風險來源在於無知和貪念,在自己不認識的範疇上投資/機而又妄想有非比尋常的回報。


高風險會帶來高回報嗎?
人人都想沒有風險又有高回報的投資,但同時又覺得世上那有這麼想理,因此常常聽到:「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要想有高投資回報,便要冒較高的風險。」

假如你到賭場賭大小,並且把所有賭本(例如$10,000)一次過買下去,如果贏了便把注碼加倍(賭本加上贏回來的資金)再買下去,如是者連續賭五局,連贏五局時便可以拿著賭本的32倍($320,000)離開。這種132的賭法是否「高風險、高回報」?為甚麼?

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把以上的賭博作為「高風險、高回報」的一個例子,因為大家都知道以上的賭博在短期來說已經很少有贏的機會,在長期來說就更加是送錢給賭場用。那麼只買一局,贏了便走又如何?有接近一半(當然是少於一半)的機會可以拿到雙倍的資金離開,又算不算高風險、高回報?

如果都不算是的話,那麼為甚麼又有那麼多人投資/機在高槓桿的衍生工具上,把提高賭博注碼(槓桿投資/機只是相當於提高了賭博的注碼,並付出費用),說成是「高風險、高回報」?以「風險越高、回報越大」作為藉口,自己騙自己的沈迷在賭博之中。這種提高注碼式的賭博,又如何可以提高回報?

不但是一般的小投資者,金融市場中不少知名人士,都會在冒高風險的時候,以「高風險、高回報」,富貴險中求等作為藉口,麻醉自己對風險的恐懼,然後「理直氣壯」地把資金押下去。

「高追」也是在股市中常見的例子,經常聽到傳媒中的「投資專家」說:「XX股上升了幾天,勢頭好,應該沒有這麼快炒完,有力再上」,又經常聽到電話中的散戶說:「我的XX股在$YY買入,現在跌到$yy,怎麼辦?」六神無主,藥石亂投的結果可以想像。


低風險、高回報?
我的看法剛剛相反,「減低風險」才是「增加回報」的關鍵,尤其是當風險代表價格下跌的機會率大小時,減低風險就是減少了虧損的機會,一般情況下,自然也代表著增加了賺錢的機會。也許有人會反駁說:「全部持有現金不作投資,便不會虧損,不過也不會有回報。」對不起,只持有現金不是不會虧損,以購買力看,除了極少數的通縮年份外,現金的購買力每年都在減少中,也相當於一直在虧損中,要跑贏通賬才可算是沒有虧損。因此把現金放在銀行收息在大部分時間也是在虧損中,不但不是沒有風險,而且差不多是只虧不贏的投資,不過也總比道聽途說,藥石亂投式的投資/機好。試想想三十年前有一百萬資產和現在有一百萬資產,在生活水準上有甚麼分別。事實上我們根本不能逃避風險,只能積極面對、認識和減低風險。

那麼買iBond便可以追及通脹,不是不用虧本了嗎?但是香港政府有限度照顧市民,以去年計,每人只可以向政府買得3-4萬元的iBond,如果要在二手市場購買,$100iBond大約售$105元,本金大了,也就不能追及通脹,要虧損了。

美國經濟學家郝金(Robert A. Haugen)教授去年發表了一項研究,以24個月的回報標準差為風險衡量準則(即以波幅的大小為風險準則),對全球21個國家/地區股市在19902011年的表現,進行了一次詳盡比較,結果顯示被列入波動性最小、風險最低類別的股份,在21年間有20年有正回報,只有1年錄得負回報;而那些波動性最大、風險類別最高的股份在21年間卻只有2年錄得正回報,19年的負回報。風險最低類別的股份平均每年跑贏風險類別最高的股份17%


(郝金教授的研究指出波動性最小、風險最低類別的股份,在21年間只有一年錄得負回報,而波動性最大、風險類別最高的股份,在21年間卻只有二年錄得正回報。)


引用巴菲特的名言:「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虧損;第二條準則是不要忘記第一條準則。」相信很多人(包括投資專家)都會認為巴菲特有很高的投資回報,但是看他的投資準則,他會冒很高的投資風險嗎?他才不會把資金押在他認為高風險的項目上,他只會把資金投放於他認識,並認為是低風險的項目,也因為他對自己投資的項目非常有信心,所以他才會強調不需要太分散投資,分散投資(對他來說)會減低回報,他正正是投資於低風險項目而獲得高回報的,是典型的要求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者。相信其他能長期跑贏大市賺大錢的投資者,都是投資在他們認為低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上。


投資的態度
很多人把「高風險、高回報」引申為「要想得到高回報,便要冒高風險」,因此而把資金投放在高風險的項目去博一博。以博一博的心態去投資,與賭博何異?

人的貪念有時會蒙蔽理智,尤其在價格快速上升的時候,無論股市、樓市或其他投資,都會引起更多人的貪婪與恐懼(怕走寶,遲買會更貴),而令氣氛越來越瘋狂,火越燒越旺,終至大幅偏離基本因素,引起泡沫,然後......

在氣氛瘋狂的時候,很多投資者一方面知道「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另一方面又抵受不了貪婪的引誘,最後便藉口以「高風險、高回報」,富貴險中求作解脫,投進火場,企圖在短時間內獲得可觀的回報,可惜往往事與願違。

也有人選擇購買基金,把資金交給「專業」投資者管理,但又不知道如何挑選基金,只有依從金融經記(理財顧問)的介紹,例如某某基金在過去1年、3年及10年的回報很好......之類。王澤基教授在<<反轉腦袋投資學>>中指出,基金公司只要成立非常多的基金投資於不同領域,然後把其中表現遜色的基金結束並成立新的基金取代,那麼便可以不斷有很多過去業績良好,而事實上只有隨機表現(即過去的良好業績只是運氣好)的基金可供投資選擇。對於那些收取表現費的基金,則更可能會因為要博取表現費而蓄意冒上更大風險,反正賭輸了是別人的錢,而賭贏了便可以收取表現費,投資者的回報和基金經理的回報並不掛鉤。因此把資金交給「專業」的基金經理,並不代表可以降低風險。

在投資場上,我們無法完全避免風險,只能選擇面對,而面對風險最重要的是要對所作投資的瞭解和認識。這並不是道聽途說,聽了傳媒或別人的分析便以為自己對所作投資有認識,而是要作出深入瞭解,能夠有獨立的分析見解,明白前景和風險所在的認識。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投資,才能有效的降低風險,從而取得合理的回報。做生意有所謂不熟不做,隔行如隔山,在投資場上何常不是一樣。

郝金教授的研究指出,無論從不同的市場看,或是從不同的年份看,投資於高風險(波幅大)股票平均會跑輸給投資於低風險(波幅小)股票的現象,相當明顯。郝金教授的研究同時指出,機構投資者通常會持有更多高風險股票。信奉「高風險、高回報」的人值得再三反思。

以「高風險、高回報」的心態投資,只能算是賭博,我們也只好祝他們鴻福齊天,有好的運氣。「高風險、高回報」這句經常被金融界人士掛在口邊,甚至自己也深信不疑的說話,卻令無數的投資者誤把賭博當作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