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5月29日星期五

基金大戶也是市場進貢者

最近看約翰.柏格(John Bogle)的買對基金賺大錢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首先節錄其中一部分數據(參考第四章及第五章)。

在1980—2005年間: 
(1)S&P500平均每年回報:12.5%
(2)共同基金平均每年回報:10%
(3)指數基金平均每年回報:12.3%

可是因為投資人錯誤選擇投資的時間,一般基金投資人在這段時期得到的回報卻只有:
(4)投資股票型基金平均每年回報:7.3%
(5)投資指數型基金平均每年回報:10.8%

據約翰.柏格的估計,共同基金的操作成本(包括管理費、交易費等等)大約在3% - 3.5%,比較上面的(1)及(2)項,即共同基金的管理人大約可以在市場拿走0.5% - 1.0%的額外回報,基金經理人都是千中選一,百中選一的精英,又有公司的許多資源支援,他們能夠在市場取得少量回報,也很正常。可惜他們的操作成本比取得的回報多得多,於是在一加一減之下,投資在共同基金單位的平均回報比大市少了2.5%

如果只考慮上一段中基金經理的能力和取走的回報,基金(不是基金投資者)應該是市場的贏家,其他投資者的回報會更少。但是當我們考慮到(4)及(5)項時,情況便有不同了,投資者在股票型基金平均每年回報只有7.3%,比大市少5.2%,扣除了操作成本的3% - 3.5%後,仍然少了大約2%

約翰.柏格提及在1990年股價便宜時,在股票型基金的淨投資只有180億美元,但是在1999—2000年股價被高估時,淨投資卻有4200億美元,然後股價暴跌至2002年股市觸底時,又只餘下500億美元。

這顯示了大部分基金投資者和其他散戶一樣,受到貪婪和恐懼的影響,在不適當的時候買進和沽出,雖然基金經理人大都是精英份子,但是受到投資者的驅動,仍然被動地令整體投資資金,成為市場的進貢者,在1980—2005年間,平均每年貢獻了大約2%的資金給市場。而指數型基金的投資者,也為市場平均每年貢獻了大約1.5%

一般股票型基金投資者,因貪婪和恐懼而令基金成為市場的進貢者時,巴菲特倡議的「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正好是在走相反的路線,令回報提升。相信約翰.柏格必定想反駁這種看法,不過他在書中的理由,不足以改變我的看法,能不能成功在長線打敗大市,看你是否可以克服貪婪和恐懼的天性


註:不知道約翰.柏格的統計數字是否已經把生存偏差(即到統計後期,已經有很多表現不良的基金在市場中消失了,因此統計只能包括仍然運作良好的部分基金)的情況加以考慮及處理了。


6 則留言:

  1. 睇完成篇野,學倒好多野。想問下,其實股票基金淨投資額可唔可以作為一個推斷牛/熊市既指標?邊度可以搵度最新既數據呢?

    話時話,好多散戶話跟著基金買冇死,但事實似乎係因為個市升,所以散戶增加了在基金上既投資,基金被逼在高位持貨(雖然佢地選股能力會好D),反過來散戶又當佢地係明燈,跟佢地買,於是個市愈升愈高,但個泡沫就好快爆破。

    回覆刪除
    回覆
    1. 市場上的基金分很多類,香港買到的基金也如是,包括不同國家、地區、種類、行業等等,變化太多太雜,所以我不認為基金的淨投資額是一個良好的指標。看市場的氣氛指標不少,相信大部分投資者也可以隨便數出三、五個這類指標(茶餘飯後話題、講座密度、財經板頁數、市盈率/股息率、成交量……)。

      你說的情況是一個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現象,令泡沬脹得更大,爆破時跌得更深,作為價值投資者便是觀察這種情況,人棄我取/擇肥而噬,賺取部分其他人的貢獻,也間接減低泡沬的效應(傷害)。

      刪除
  2. 從前每當世界經濟動蕩時、基金就被視為被難所。但這幾年來、情況有變。相信是與人性貪婪和恐懼脫不了關係。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性嘅貪婪和恐懼,古今中外都一樣,金融界精英一直都係製造美麗謊言,來搵投資者笨。

      刪除
  3. 我曾經在基金公司做過,很了解基金經理如何管理一個基金,他們跟普通人一樣,都會有貪婪和和恐懼的時候。
    當大市上升時,他們會變得貪婪,不理估值,買入高beta的股票,因為害怕跑輸大市和行家。相反,當大市下跌時,他們便會變得恐懼,低價沽出股票,全因擔心投資者贖回的壓力。
    所以我同意基金大戶往往也是市場的進貢者,更相信大部份主動型基金都不能夠長期跑贏大市(扣除費用后)!

    我認為要做到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必須懂得看估值,多了解公司的基本因素和內在價值,減少高追低沽的錯誤。

    追求自由兄,要長期跑贏大市并不容易,希望你能做到,共勉之!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鐘記兄以行內人身份介紹了基金經理的看法、操作、面對的壓力、限制和無奈,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

      每人的強項、弱項和能力不同,我對數理邏輯比較敏感,但不足以幫助我在選股方面做得比別人好,過去廿多年的經驗已經很清晰的告訢了我。幸而各家施各法,利用分散投資,統計數據,可以另有出路,殊途同歸,同樣可以跑贏大市。重點在於心理質素,態度比技巧重要。

      明白要長期跑贏大市並不容易,幸運地從2000年開始脫離了交學費期,在過去的15年中有13年跑贏了大市(恒指)。

      在2012年從王澤基教授的《反轉腦袋投資學》中領誤出以恒指股息率為基礎的投資方法,逐漸有「開竅」的感覺,3年來對市場變化有了不一樣的看法,無常和不確定性才是常態,貪婪、恐懼和壓力都漸漸淡化,從容面對。

      共勉之!

      刪除